当前页面:首页 >新闻中心>集团要闻
高桥筑梦· 回眸③ | 主塔智建

一座桥

拔地而起 触碰云端

不仅是纪录的刷新

更是中国基建实力的生动注脚

从图纸到现实

从深谷到云端

在花江峡谷大桥

通车之际

我们回溯时光

翻开这座大桥的「成长日记」

见证一座桥

如何成长为一道风景 一段历史

花江峡谷大桥5号主塔高达262米,在同类型桥梁中索塔较高、体量较大,主塔塔身为变截面八面体结构,向内对向倾斜,塔身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面对如此高难度的主塔结构,“技术创新”“方案比选”是掌握在项目团队手中最关键的“取胜密钥”。

花江峡谷大桥

5号主塔俯瞰图

262米 主塔混凝土一次泵送到顶

花江峡谷大桥5号主塔使用C55强度的混凝土,在贵州桥梁墩柱建造中尚属首次。

5号主塔上横梁底板浇筑完成

C55混凝土超高泵送入模,面临结构局部钢筋密集、振捣困难等挑战。解决262米主塔混凝土一次泵送到顶的技术关键,在于高标号C55泵送混凝土工作性能要求能达到超流态和自密实效果。为攻克“高标号C55混凝土超流态和自密实技术”,项目团队通过反复试配分析,优化配合比,成功解决超高泵送和主塔结构局部空间小、钢筋密、无法振捣的技术难题,并提前39天完成主塔施工任务。

化整为零 破解主塔主筋安装难题

主塔钢筋安装体量大、运输难、高空作业风险高,起吊到塔顶仅凭人工搬运,费时费劲,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项目创新采用节段主筋模块化吊具吊装施工工艺,设计专用吊具,在地面上将主筋依次放入专用吊具横梁预留槽口中完成主筋排布后,整体起吊至墩顶完成批量节段主筋吊装和精准对接,将工作顺序作业改为平行作业,显著减少高空作业量和节省工作时间,保障施工安全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安装效率与施工质量。

节段主筋模块化吊具吊装施工工艺

节段主筋模块化吊具吊装施工工艺

创新方法 高质高效筑起大桥“脊梁”

横梁是主塔的关键承重结构,也被称作大桥的“脊梁”。花江峡谷大桥5号主塔下横梁长29.4米,宽10.1米,高10米,距离地系梁高度为94.5米,设计方量约达2100立方米,同时具备“高”“大”“重”等特点。项目团队创新使用“无落地支架斜牛腿现浇支架系统”,通过对架体支承结构的专项设计,去除大体量落地支承架体,有效减少高空人员作业和高空吊装作业时间,降低安全风险,也降低对施工堆放场地的要求。

采用“无落地支架斜牛腿现浇支架系统”进行下横梁施工

该系统还能在上横梁施工时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传统落地式钢管支撑架施工工效慢、立柱安装过程风险大、场地堆放难的问题。

5号主塔上横梁底板铺设

花江峡谷大桥5号主塔顺利封顶

横梁混凝土施工传统贯用方法效率低的问题,本桥横梁采取“横向分层、竖向分段”施工方法,将横梁两侧塔柱竖向分割,异步平行推进横梁与柱身施工,通过设置加强型横撑临时替代下横梁作用,柱身不间断向上施工,将横梁同柱身平行同步施工,节约工期约2个月。

智能温控 保证承台浇筑内实外美

承台浇筑是大桥的关键控制性节点工程,为按时保质完成大桥建设任务,项目采用“单个塔柱承台一次性浇筑”方案施工。通过“智能片冰机”+“混凝土水化热智能温控系统”,有效解决了本桥承台一次浇筑的温度控制难题。

5号主塔承台浇筑中

花江峡谷大桥施工现场

“智能片冰机”具有制冰速度快、节能、冰片干燥、降温效果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将其安装于拌和站水槽上方,通过传感器感应水槽内水温高低,动态产生的细小片状冰直接落入拌合站水槽内,达到降低搅拌用水水温、控制混凝土浇筑前入模温度的效果。

混凝土水化热智能温控系统

混凝土水化热智能温控系统

“混凝土水化热智能温控系统”通过实时智能监控并调节循环水流量和温度,有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和降温速率,保证承台混凝土浇筑质量,真正做到内实外美,且比多次浇筑节约工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