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新闻中心>集团要闻
贵平2标:植入“数字大脑”,让桥梁施工迈入“智控时代”!

导读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贵州公路集团以“工装革命”践行科技创新,用“毫米级”微创新推动安全与效率升级。集团官微推出《创新微力量》专栏,聚焦一线“小装置”,揭秘巧思如何化解行业痛点。本期关注一项“高速公路悬浇挂篮数字化精准高效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看它如何突破传统挂篮施工局限。

悬浇挂篮作为刚构桥主梁节段施工的“空中舞台”,其技术水平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桥梁工程的质量与安全。面对山区复杂地形与多变气候带来的严峻挑战,贵州公路集团第六工程公司贵平2标项目依托南明河大桥、秧寨大坡大桥及龙井沟大桥3座刚构桥建设,创新推出“高速公路悬浇挂篮数字化精准高效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以科技赋能施工,成功突破传统挂篮施工局限,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

传统困境

挂篮施工的“高空之困”

山区桥梁的悬浇挂篮施工,是工程建设中风险较高的工序环节之一。传统悬浇挂篮施工高度依赖人工巡查与经验判断,往往存在短板。

高速公路悬浇挂篮数字化精准高效监测技术在贵平2标南明河大桥成功应用

“看不见”的隐患:传统施工依靠“肉眼观察+经验判断”,主观性强,对于挂篮关键部位的应力变化、微小位移等内在“病灶”难以做到实时感知和全过程监控,如同“盲人摸象”。

“反应慢”的风险:在山区施工,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挂篮结构易受风力、温度等多重因素干扰,传统手段从人工检查发现问题到层层上报,时间滞后、操作烦琐,难以精准预判风险并及时应对山区瞬间变化的天气,往往“发现即危险”。

“控不住”的精度:节段浇筑过程中,混凝土重量、温度变化等因素导致挂篮变形,传统方式难以实现动态调整,影响成桥线形与质量。

破局之道

给挂篮装上“智能感官”与“数字神经”

随着工程建设标准不断提升,行业对安全、质量、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贵平2标项目团队联合高校科研力量,对悬浇挂篮实施数字化改造,自主研发了“悬浇挂篮数字化精准监测系统”,推动施工方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该系统通过给挂篮安装“智能感官”和“数字神经”,使其具备“自我感知、智能分析、动态预警”三大能力,能够实时追踪挂篮移动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受力与形变。

在挂篮受力部位安装传感器

布设“智能感官”:在挂篮的关键受力部位,安装应力、位移等多种传感器。它们如同挂篮的“眼睛”与“皮肤”,能够24小时捕捉最细微的应力波动与形变数据,实现了对桥梁挂篮施工的全方位、无死角监测。

打通“数字神经”: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汇聚至云端大数据平台,打通了从高空现场到管理后台的“信息高速路”。

后台实时查看挂篮监测数据

植入“智慧大脑”: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诊断与预警,让挂篮拥有了“自我感知、自主预警”的能力。管理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对百米高空的挂篮状态了如指掌,实现“一屏观全域,一键知安危”。

多元价值

从“经验施工”到“精准智造”的跨越

目前,该技术已在贵平2标项目的南明河大桥、秧寨大坡大桥及龙井沟大桥的上部结构施工中成功应用。凭借显著的实践成效,相关技术已申报两项软件著作权,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桥梁数字化施工解决方案,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高速公路悬浇挂篮数字化精准高效监测技术在贵平2标龙井沟大桥成功应用

安全升级:系统能将安全风险预警窗口期提前2~3小时,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做到了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挂篮施工安全事故率大幅降低,工程平稳推进更有保障。

效率跃升:检查流程极大简化,单人即可快速完成以往多人协作的巡检任务,工序衔接更为紧密,施工效率大幅提升。

成本优化:虽然前期有研发投入,但事故的减少、工期的缩短、管理精度的提升,为项目带来了显著的综合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