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新闻中心>集团要闻
纳晴高速通车!公路青年在牂牁江畔书写青春答卷

群山巍巍,牂牁江奔腾不息。

今天,纳晴高速全线正式通车,贵州公路集团第六工程公司承建的纳晴高速牂牁江大桥,380米的桥面与江面垂直距离,是建设者们用青春丈量的“成长高度”。从2021年江水相隔到2025年天堑通途,大桥的拔节生长,亦是一群年轻人青春的绽放。

牂牁江大桥

刘宇:云端筑桥 连通故土亲情

青年职工刘宇

“在家门口修路,必须更用心、更卖力!”29岁的刘宇,语气坚定。这位从晴隆县长流乡走出的青年,大学毕业工作后,又同伙伴们重返故土,目标是架起超级大桥拉近亲人距离——桥的另一端正是爱人娘家。主缆牵引调索需在夜间“窗口期”作业,2023年夏,他与工友常等到深夜温度稳定后调整主缆线型,风雨突至时蜷缩在猫道油布棚下静待雨停。如今,晴隆到纳雍车程将从1.5小时缩至2分钟,这座桥不仅连通两岸,更连着他的青春与乡情。

2023年夏,牂牁江大桥进行夜间主缆调索

刘宇(右)在桥上指着晴隆县长流乡的位置告诉同事家所在的方向

王桥:一千个日夜“零事故”的守护者

王桥(左)在牂牁江大桥猫道上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王桥(右一)在安全积分超市为项目职工用学习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八年前,孩子尚在襁褓,王桥便离开甘肃,扎根贵州修路。八年之间,他错过了儿子的开学典礼与儿童节,却未错过大桥建设每一个关键节点。作为安全科长,他所在的纳晴15标蝉联2021、2022年贵州省高速公路“平安工地”考核第一名,实现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大桥建设期间,他化身“护航者”,每日爬墩柱、走猫道巡查,曾创下单日3万步记录,还推动“安全积分超市”“塔吊可视化监控”等创新管理。“虽然没能按时回家,却让更多人安全回家”。当听到儿子在班上说“我爸爸是普通的大桥建设者,我很想他,也为他骄傲”,他眼眶微红。

纳晴15标连续两年斩获贵州省高速公路“平安工地”考核第一名

纳晴15标获贵州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认定

唐涛:云端丈量 分毫必争

清晨,刚完成索夹放样的唐涛与大桥进行自拍留念

牂牁江大桥索夹安装施工

“时间紧、任务重、精度要求高!”测量组组长唐涛形容索夹放样时,千米级悬索桥中跨146个索夹需各精准放样3个点,且必须夜间温度恒定时作业。五个不眠夜,他和组员在近400米高空从晚10点奋战到天明,“眼睛模糊,腰像断了”。他庆幸是在八月开展这样工作,“上个项目在初春干这活,下半夜冻得手指都伸不直,还得厚着脸皮求司机送棉衣。”

项目初期导线复测还需在没顶杂草中负重攀行提防蛇鼠。“看着主塔刺破云霄,主桥横贯天堑,自豪感油然而生!”四年踏遍大桥周边的每一寸土地,黝黑肤色成了他耀眼的勋章。

唐涛(右)与同伴在山坡上开展测量放样

潘兴燕:一砂一石 守护品质“生命线”

青年职工潘兴燕与牂牁江大桥合影

潘兴燕(右二)与同伴开展进行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

“试验数据是工程质量的‘生命线’!”试验室主任潘兴燕肩扛超大深孔桩基、5000方承台浇筑等难题。承台浇筑时,她带领团队优化配比、加冰降温、布设智能温控系统,四天三夜确保水化热控制达标;248米主塔泵送如“稀饭”爬88层楼,她改进级配,采用“三段式”配合比,常站百米高泵管旁感知混凝土状态。全桥103万套高强螺栓是“生命关节”,她与团队引入智能扳手精细化管控,实现钢桁梁拼装螺栓通孔率100%、扭力值达标。“一砂一石构建品质工程,一钢一桁铸造世界高桥”,她用匠心刻下“贵州质造”印记。

潘兴燕开展钢桁梁高强螺栓扭力值检测

邹飘:扁担挑水“挑”出的创新灵感

青年职工邹飘拿着施工图纸与大桥合影

2m×4m特制贝雷片支架系统

“90后”技术尖兵邹飘寡言却善创新,入司五载依托两座大桥获10项专利、2项省部级工法。面对5号主塔下横梁施工难题,他与同伴创新设计“2米×4米特制贝雷支架系统”,像搭积木般“一台三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成果被编为企业标准。吊索高空运输易剐蹭猫道,受工人扁担挑水启发,他设计出“单台天车双吊索平衡纵向运输法”,使工期缩短20%,并摘得全国微创新金奖。“沉下心,扎现场,多碰撞智慧,总能找到最优解。”。邹飘坦言,看着奇思妙想化为建设现实,也为同类型施工提供了新的施工路径,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邹飘(左)在晴隆岸引起钢梁顶推过程中全程监控贝雷支架受力情况

单台天车双吊索平衡纵向运输施工方法在牂牁江大桥成功应用

邹飘(左边)与同伴测量重力锚预应力管道间距

群山铭记足迹,江水吟唱荣光。380米高空,这群年轻人用汗水与匠心,在牂牁江畔书写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