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新闻中心>集团要闻
刘骁凡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近日,贵州公路集团第八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骁凡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成为贵州交通建设领域青年技术人才的杰出代表。这位90后工程师深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线13年,主持参与修建6座高速特大桥,以创新突破攻克多项世界级桥梁技术难题,用青春和智慧在贵州“高速平原”上书写了新时代建桥人的奋斗篇章。

弃研从建,勇攀世界高桥之巅

刘骁凡(左一)现场指挥桥梁施工

2012年,即将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的刘骁凡,毅然放弃读研机会,加入贵州公路集团投身家乡交通建设。恰逢世界第一高桥——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启动建设,他主动请缨进驻云南宣威大山深处的项目部,从工程科科员做起,在飞鸟难逾的艰苦环境中快速成长。为验证“纵移悬拼施工”新工艺可行性,他曾顶着急性肠炎的病痛,白天往返县城输液,夜晚趴在病床上绘制图纸,最终如期完成《北盘江大桥纵移悬拼试验方案》,推动这项创新工艺成功应用。2016年大桥通车时,565米的垂直高度刷新世界纪录,2018年更斩获国际桥梁界“诺贝尔奖”——“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成为贵州桥梁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技术攻坚,引领山区桥梁创新

刘骁凡参与建设北盘江大桥

从北盘江大桥到在建的乌蒙山特大桥,刘骁凡始终以技术创新破解山区建桥难题。2017年,他担任江凯河特大桥项目总工,首创“吊带重横移缆索吊装工法”,成功建成当时贵州跨度最大的中承式钢管拱桥;2020年主导乌蒙山特大桥设计优化,将原方案革新为“钢桁腹杆-混凝土组合拱桥”,减轻结构自重27%,实现山区桥梁全预制装配化施工,开创世界同类桥型建设新范式。从业以来,他主持编写施工方案15项,申请专利13项,研发的《装配式梁板伸缩缝后浇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贵州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山区桥梁建造技术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匠心筑梦,诠释劳模精神内涵

刘骁凡(右一)现场讲解大桥施工工艺

作为新时代交通建设者,刘骁凡始终践行“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的使命。在铜仁G354改扩建工程中,他指导团队攻克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拱桥施工难题;在纳晴高速建设中,创新采用“无塔架横移缆索吊装系统”,实现300吨级构件全桥覆盖吊装。先后荣获“贵州省公路青年科技奖”“贵州科技交通英才”等称号,带领团队斩获中国公路学会BIM工程创新一等奖。如今,他参与建造的桥梁不仅是贵州“县县通高速”的关键节点,更成为连接民生福祉、助推区域发展的“产业桥”“幸福桥”。

刘骁凡参与建设乌蒙山大桥

刘骁凡表示,他的获奖既是对其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集团青年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激励。作为新时代劳模代表,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桥梁技术创新,为贵州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贡献更多“桥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