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贵州公路集团以“工装革命”践行科技创新,用“毫米级”微创新推动安全与效率升级。集团官微推出《创新微力量》专栏,聚焦一线“小装置”,揭秘巧思如何化解行业痛点。本期关注一项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第五届全国微创新大赛金奖的大跨钢梁无导梁连续顶推施工技术成果,看它如何轻松“拿捏”1900吨钢梁。
近日,由贵州公路集团第六工程公司纳晴15标研发的“大跨钢梁无导梁连续顶推”施工技术在中国公路学会第五届全国微创新大赛中夺得金奖。该技术依托纳晴高速牂牁江大桥晴隆岸引桥施工,因地制宜采用标准化斜拉扣塔系统、滑道+侧向限位装置、自动化监测系统,轻松“啃下”传统钢梁顶推工艺面临的施工速度慢、安全风险高、钢梁拼装场地受限等难题,为山区大跨径钢梁桥施工提供了一项更为高效、安全、经济、环保的操作手册。
传统困局
工期较长 安全性低 经济成本高
全长1849米的纳晴高速牂牁江大桥是首座“纯贵州造”悬索桥,桥高380米,主跨1080米,晴隆岸引桥结构形式为8×60米(钢混组合梁)+3×40米(预应力箱梁)。其中,引桥上构需要进行钢梁顶推施工的8跨位于6#~13#墩位置,桥墩平均墩高93.8米,周边地势崎岖,顶推的单幅钢梁节段重达1900吨,顶推最长距离为480米。
传统步履式顶推施工工艺存在前导梁与临时支墩安装拆除耗时长、高空作业风险高、前导梁无法通用等问题,加之所需材料和设备摊销成本较高,以及施工中前导梁在风场作用下易产生变形和偏位,风载影响大,可能会增加事故风险,传统顶推工艺无法满足大桥现场施工条件。
创新突围
神器加持 千吨级钢梁丝滑“跨栏”
为解决这一棘手难题,贵州公路集团纳晴15标建设团队立足项目实际,对牵引系统进行优化,采取拖拉式顶推方式,以斜拉扣塔系统替代前导梁,并借助滑道与限位及纠偏装置、自动化监测系统,开发了一项能保证较大跨径无需临时支墩及前导梁的无导梁顶推施工技术,既能优质高效推进大桥引桥钢梁顶推施工,又可广泛应对山区不同场地和跨径的钢梁施工场景,综合提高山区装配化钢梁的施工经济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顶推施工流程图
斜拉扣塔系统:传统顶推工艺需安装前导梁以增强悬臂刚度,而此项创新技术采用标准化斜拉扣塔系统替代前导梁,即:在钢梁前端设置斜拉扣塔,并通过多对斜拉索与抗风索形成稳定体系,有效控制顶推过程中的结构变形和风振影响,保障施工过程的结构安全。
自动化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峡谷风力,对钢梁、临时扣塔和混凝土高墩进行顶推施工中的安全性监测与分级预警控制,便于现场拉力调整,避免顶推过程出现“蛙跳现象”,让钢梁平稳精准滑行至指定位置。
钢梁顶推施工
滑道+侧向限位装置:通过顶推平台与各桥墩墩顶安装滑道与侧向限位装置,可轻松实现各节段钢梁现场拼装与定位,有效限制钢梁顶推过程的横向偏位及纠偏,保证钢梁顶推过程的稳定性,助攻钢梁在百米墩柱之上轻松完成“空中跨栏”。
多元价值
大跨径梁桥顶推施工的“性价比战神”
牂牁江大桥晴隆岸引起钢梁顶推完成
该技术已于2023年成功应用于牂牁江大桥晴隆岸引桥施工,双幅钢梁顶推作业前后仅历时70天,施工效率“丝滑”提升。
经济效益:较之步履式顶推施工工艺,顶推速度快,减少大型临时钢结构用量129吨,减少高空作业人员55人,节约材料加工及临时装置安装成本,缩短工期35天;
安全效益:不涉及临空操作,安全性高,大幅降低安全风险。
社会效益:碳排放减少20%,适用于大跨连续梁桥、大半径弯梁桥的顶推施工。
创新效益:经贵州省公路学会鉴定,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省部级工法1项。